浅析,意为简单分析,因为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个角色而爱上一个时代,而又因为时代造就了女性的魅力,因而想用浅陋的见闻来浅析她们身上独特的魅力。民国女性一直都是以美丽温婉,仪态大方的形象示人的,一抹红唇两弯细眉再加上一袭凸显身材的旗袍,味道就完全出来了。近年来也不断有人模仿,她们竞相做复古女郎,却总也是要少了那么一股子气质,是本身就存在的那种气质,是无法模仿的,可皮相之美还是可以学来一二。
民国时期,也就是1912年到1949年间,短暂的37年却产生无数值得后人细细研磨的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如果可以,我认为在无数的优秀书籍中应该要有一本专门为民国女性而打造的书,名字可以就叫“民国女性之美”。她们的美虽不是只在皮相外表之上的,但皮相之美却也总是被她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女人天生精致,那民国女人的精致应该在历史的长河里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吧,因为毕竟从发型上她们就已经开始筹备着成功了。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民国美女往往有着勇于追逐时代潮流的决心,在发型上她们别出心裁,各种发型令人眼花缭乱,在看过不少的民国剧之后更是为之震撼。琼瑶剧在近些年被网友说成造型模板,《苍天有泪》里的蒋勤勤曾有过空气刘海加双麻花辫的造型,这种发型应该是典型的传统美女向时代跨出一大步的表现了,是传统同时代进步的结合,而最有力的证明则是张充和的双辫造型老照片。再有就是欧式宫廷卷发了,应该是当时的名门小姐的心头爱,这种发型集优雅和俏皮于一体,大小姐们大多都被家里宠成公主又性格娇俏,自然是对这种发型不可割舍。民国时期也是动荡的时期,是进步爱国青年的觉醒时期,那个时候的街道上总是不乏朝气蓬勃充满精神气的学生们。很多女同学都是顶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好像在发型上她们就率先取得了进步,正如她们的思想一样,利落又干脆,充满独立自主的味道,有名的才女陆小曼就对此发型颇为喜爱。而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发型则是手推波浪纹发式,这应该是众多民国剧中最为常见的发型了,这种发型多是出现在活跃于交际场的名媛头上,也常出现在国外名媛中。在当时拥有这种发型的女性大多都被称为“大明星”,“歌女”,“舞女”等,她们顶着这一头时尚的发型穿梭于歌舞厅等各种交际场所,所以这种发型也可以被称为交际头。除此些发型以外还有更多经典发型 ,我就不一一列举,保留一些美好等待更多人慢慢发现,正如民国美女吸引关注的“惯用伎俩”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隐藏在发型下面的则是一张张拥有精致妆容的面庞了,女人都是天生爱美的,化妆也是女性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的热门话题,各式的妆容在女人的脸上得到展示,同她们自在的气质一起散发魅力。很多人说,那时的女子好美,肤如凝脂珠圆玉润,气质柔美姿态优雅,确是东方女性该有的那种美。为何那时的女子这么美,从面容来看,她们喜欢颜色黝黑形状细细弯弯微微上挑的眉毛,带给人们一种若隐若现的魅惑。眼妆她们则只稍稍晕染,让眼睛注入一种迷人的暧昧。唇妆一般都是棱角分明的,在颜色的选择上她们会视场合而定,日常选用橘调的珊瑚色,而正式场合则首选正红色,在颜色的选择这一点上倒是和现今不谋而合。在那样一个年代,女性们的审美和化妆技术不仅保留着封建时期的传统,又受到西方的影响,因而充满柔美却也奔放自如。张爱玲在散文《童言无忌》中写过:“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期,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祺唇膏。”还有蜜丝佛陀也就是Max Factor的中文译名,也是张爱玲翻译的,这也是印证了民国时期的化妆技术受到西方的不小影响。
旗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能展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服饰,它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甚至被称为是女性的国服。旗袍之难穿,在对身材的考验,对气质的检验,但就是这么难以被驾驭的服饰,却在民国掀起大热,被女性大肆追捧。旗袍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女性的身材线条,而女性们都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改良,翻新,单一的旗袍样式变得更加丰富。
整个民国时期内,旗袍的风格多变颜色丰富。上面这一组图片有八个穿着旗袍的美女,虽然是黑白照片,但不难看出其中风格却各不相同,有颜色淡雅,有色彩浓重,但共同之处在于她们都能凸显出个人独特的魅力。
民国女性的气质不单单来自于皮相的外在美,更来自于她们对知识的追求。那个时期的女子,被评价为美的更多的是上海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再者就是进步青年。她们可能对政治历史不那么敏感,但她们一定从容优雅,个性独立,会打扮懂情义且爱学习,喜欢追求新知识。著名艺术批评家朱其曾写道:“我成长于上海的石库门,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还能在外婆和邻里的老一辈女性身上感受到民国的魅力。外婆来自浦东川沙。外婆的父亲跟川沙同乡合伙开了一家桥梁打桩公司,是典型的乡邻合伙人企业,公司的高层人员,像老板、经理、财务等都住在浙江路桥下的一栋石库门,过了桥走十几分钟就是繁华的南京路。外婆喜欢每天下午烧一些点心,酒酿汤圆、芝麻糊、红枣莲心汤、小馄饨、百合银耳汤之类,她做完了自己不吃,最大的乐趣是让我挨家挨户送给一栋楼的邻居。之后人家碰到她,说“张家姆妈谢谢侬啊”,她心里就特别满足。虽然年纪大了,外婆还保持民国女人的时尚习惯:比如去南京路的百货店买日用品;在南京路著名的食品商店买各种零食(她到六七十岁还喜欢吃零食);拍照一定要去王开照相馆,做衣服一定要去培罗蒙西服店。“文革”后女性可以烫头发了,她六十多岁又去烫了头发。她每个月一定要去大光明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后来走不动了,就在家里看电视,一定要看民国出名的那些明星出演的电影、越剧、沪剧和滑稽戏。外婆住的那栋石库门里,邻里都是当年公司的高管,大家彼此像一家人。那时乡邻友人一起开公司,用上海话讲是一种“笃悠悠”的自然状态,有钱一起挣,平时一起打打麻将、看看电影,相互送送礼物,生活彼此照顾,不像现在的老板、高级白领活得这么累,更不会要死要活地打拼。很多学者说民国的上海得益于西方化,这不一定对,其实民国的商业和人情文化更多是江浙的南宋民风的遗传。现在温州、义乌的商业文化仍是南宋传统的遗风,比如借钱、发货凭熟人之间的信用和情义,甚至都不用签严格的合同。”垂暮老人尚对自己如此要求,一生大大方方丝毫不会放弃追逐时尚与生活情调,那也难怪民国的年轻女性如此坚持不懈的追求舒适与独立自由了。
追求美大概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时代自然有每个时代的独特魅力,我们不用刻意追求,但不变的一定是要有学会欣赏美和创造自己的独特气质的能力,提升自己才是民国美女的秘诀,也是我们所要懂得的和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