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炽热而坚定,操场上口号声此起彼伏。人文艺术学院2025级新生的军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每天清晨七点,伴随着第一声哨响,一排排身着迷彩服的年轻身影迅速集结,开启新一天的训练。这不仅是站军姿、踢正步的体能考验,更是一场关于纪律、坚持与成长的青春淬炼。
自军训开始以来,辅导员们几乎全程陪伴。从早操到晚训,从食堂到宿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学生情绪的“稳定器”,更是突发状况的“应急员”。有学生因中暑晕倒,辅导员第一时间冲上前搀扶送医;有学生情绪低落,他们耐心开导,细心安抚。每天清晨,他们比学生更早到达训练场;夜晚,他们跟随小班一起查寝,确保每位同学都安全归寝。正是这种“在场”的陪伴,让学生们在严格的训练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教官们则是铁面背后的“柔情”。“腿抬高!手臂打直!”训练场上,他们的声音洪亮而严厉。但在训练间隙,他们也会提醒学生多喝水、注意防晒。他们用军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却在细节中展现出难得的耐心与关怀。每当发现有学生面色苍白、步伐不稳,他们便立即上前询问,必要时安排休息或送医。正是这种“严中有爱”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敬畏中生出信任,在挑战中收获敬意。
在各排训练场地上,还有一群特别的身影——他们就是军训小班。他们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还要协助教官维持秩序、清点人数、传达指令,成为训练场上的“小班长”。每天清晨、中午、晚上,他们都会准时点名,确保每位同学按时到位。他们随身携带药箱和矿泉水,时刻关注同学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人不适,他们会第一时间询问情况并将其送往医务室,严重时陪同前往医院治疗。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是新生们在军训期间最可靠的“贴心人”。
而在训练场不远处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他们设立了军训失物招领处,方便同学们登记认领丢失物品。每天,他们还会为军训的新生送上酸梅汤,消暑解渴,带来一丝清凉的慰藉。他们不言辛苦,用细致与热情守护着每一位新生的“后方”。
虽然军训尚未结束,但变化已在悄然发生。曾经站军姿摇摇晃晃的同学,如今已能纹丝不动地站上二十分钟;曾经走队列七零八落的方阵,如今也能整齐划一地完成正步分列。军训仍在继续,汗水仍在流淌,但每一个清晨的集结、每一次口令的响应、每一滴滑落的汗水,都是成长的见证。人文艺术学院的新生们,正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而在这段旅程中,辅导员、教官、小班,以及每一位同学,都是这场青春淬炼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文:黄曼
图:祝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