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的脚步踏上江门的侨乡古巷、开平的碉楼群落、佛山的岭南街巷,镜头便成了最忠实的伙伴。同学们用双眼捕捉三地的人文肌理,用快门定格旅途的鲜活瞬间,每一张作品都藏着青年的观察与热爱——是侨乡骑楼的光影流转,是碉楼群的岁月沉淀,也是佛山街巷的烟火气息。此刻,我们将这些散落于采风路上的精彩集结,邀你共赴这场青春与粤韵碰撞的视觉之约,在帧帧影像里,重温三地风情,看见青春的无限可能。
在开平市关氏煲仔饭的烟火小店里,我们的纪录片拍摄正悄然推进,聚焦着这家老店的煲仔饭制作技艺与传承故事。拍摄间隙,温暖的一幕意外上演——关氏传承人主动驻足,耐心指导团队同学上手实操,他在旁细致点拨,戴着隔热手套的同学握着筷子,专注地摆弄着砂锅盖,桌上一排砂锅咕嘟作响,滚烫的热气裹着米香肉香漫满整间小店,浓郁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未经雕琢的温馨瞬间,恰是手艺传承最本真的模样,也精准契合了我们纪录片的核心主题,便随手用镜头将这份手艺与温度的联结永久定格。
(供图:2022级网络与媒体1班陈靖铭)

广州赤坎古镇的夜色,被一场梦幻火秀悄然点亮。我们正为记录古镇文旅魅力拍摄素材,舞台上的一幕瞬间攫住了镜头——灯光幽暗的现场,蓝色幕布铺就出静谧氛围,让整个舞台更显空灵梦幻。高空吊环上,演员舒展身姿,每一个动作都兼具轻盈美感与十足力量,在光影交织中勾勒出灵动线条。这场又美又震撼的表演,恰是赤坎古镇文旅魅力的生动注脚,我们毫不犹豫按下快门,将这份夜色里的高光瞬间永久留存。
(供图:2022级网络与媒体1班陈靖铭)
画面呈现的是佛山祖庙建筑群中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楼阁。屋檐飞翘,脊兽生动,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青绿与金色的光泽,木雕、灰塑与彩绘交织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建筑的层次感与细节,传递出祖庙作为佛山重要历史文化地标所承载的深厚底蕴。
在祖庙拍摄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岭南建筑与光影的完美结合。午后的阳光不仅赋予建筑温暖的色调,还能让飞檐的阴影形成富有韵律的线条。拍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构图与曝光,更要用心体会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样照片才能传递出更丰富的情感与故事感。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陈洁)
舞台上是赤坎古镇里一场名为《摩登时代》的室内舞台剧表演。舞者们身着色彩鲜明的服装,红色与金色交织,充满了活力与热情。背景的灯光设计采用了紫色与蓝色的渐变,配合贝壳状的舞台装饰,营造出梦幻而华丽的氛围。前排的舞者手持红色羽扇,动作整齐划一,与后方的演员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张力。
这次拍摄让我深刻体会到舞台剧表演的魅力。灯光的变化和舞者的动作节奏是拍摄的关键,需要时刻保持专注,捕捉最具表现力的瞬间。此外,观众的反应和现场的氛围也为照片增添了不少故事性。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陈洁)
这张照片呈现的是西樵山影视城的一条老街场景。街道两侧是具有浓厚民国风情的骑楼建筑,墙面斑驳,充满历史感。各种复古招牌林立,如“永隆昌药行”“大光印刷公司”“新新洗衣店”等,中英文并用,色彩鲜艳。街道中央铺设着铁轨,一辆老式卡车停靠在路边,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山峦,天空晴朗,营造出一种穿越回旧时光的氛围。
在西樵山影视城拍摄时,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氛围。这条街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拍摄过程中,我不仅关注构图和光线,更注重捕捉那些能够唤起情感的元素——斑驳的墙面、复古的招牌、老式的卡车。一张好的照片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场景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样才能让照片更有温度和故事感。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陈洁)
拍摄时,我先以金黄稻田为前景,缓慢构图,让稻浪的动感与村落的静态形成呼应,仿佛能触摸到丰收的质感。留意到新旧建筑的交融,便刻意将老民居的古朴砖瓦与现代房屋的鲜活色彩同框,让乡村的时光印记在画面里自然铺展。在光线的选择上,偏爱这柔和的色调,让稻田金黄、村落暖棕与天空浅蓝交织,每一次快门都是在定格岭南乡村“烟火与田园共生” 的独特气韵,这种充满生活温度的画面,正是乡村最动人的模样。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 杨静雯)
这是一处复古风格的文化街区——南风古灶,红砖黑瓦的老建筑错落排布,搭配中式凉亭、红砖烟囱,还挂着红灯笼,既有传统民居的质感,又带点工业遗迹的混搭感,整体氛围古朴又有生活气息。
拍复古建筑时,“仰拍”能突出建筑的层次感和年代感;点缀的红灯笼、凉亭等元素是视觉亮点,把它们放在画面中上部,能让画面更有重点;老建筑的斑驳纹理要靠自然光线衬托,下午的侧光刚好拍出了砖瓦的质感。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 雷军娥)
这张照片摄于开平赤坎古镇实景演绎《归途》现场。拍摄时,我紧盯男主展臂的标志性动作,将其作为视觉锚点,捕捉他与众人“不肯退”的神情共振,烟火气的朦胧与舞台光影的明暗碰撞,让“守家”的张力在画面里瞬间拉满。尤其注意到众人肢体的紧绷感,从男主的舒展到配角的蓄力,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赤坎人守家的执拗,仿佛把舞台上的热血守护,通过镜头凝固成了一段能让观者共情的“守家史诗”。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 李丽娜)
这张照片拍摄于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巷口陈皮老店的黄筐子堆得满溢,戴蓝白手套的奶奶正踩着去皮器,指尖稳稳按住柑子,背景里的红板凳和不锈钢果架作衬,刚好把她低头专注的神态框在亮黄筐子的色块里。手工去皮的动作裹着年月,让“陈皮老味”不只是货架上的标签,更是这双手里攥着的生活热乎气。
(供图:2022级传播学2班 李丽娜)
这张照片拍摄于进西樵山国艺影视城中一所寺庙的一角,我以俯拍视角构建画面,让寺庙砖瓦的规整、树枝阴影的灵动与地面落叶的斑驳形成层次,仿佛在截取一段被时光温柔包裹的片段。为捕捉光影的最佳状态,我静静等候树影在墙面上晕染出最柔和的纹路,让老建筑的沧桑与光影的灵动交织,每一处明暗都在诉说影视城角落的悠然。这种岁月静好的质感,恰是通过对光影细节的执着捕捉,才让画面里的“悠然自得”如此触手可及。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袁佳佳)
这张照片拍摄于采访对象表演的《直上云霄》剧中。我被舞台的明暗对比瞬间吸引,果断将主体人物置于光影焦点,让他手中的飞机模型与坚定神情形成强烈的视觉符号,在深暗背景里如灯塔般醒目。同时观察到后方群像的互动细节,他们的姿态与主体形成叙事呼应,仿佛在共同托举起“直上云霄”的希望。我耐心等候人物情绪与舞台光影的完美共振,每一处明暗的交织、每一丝神情的张力,都在快门按下的刹那,将戏剧里的热血与希望凝固成了能直击人心的画面。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袁佳佳)
这张照片拍摄于舞台剧《直上云霄》的演出后台。我以后台视角切入,让舞台灯光、烟雾与演员腾空的姿态形成视觉对话,仿佛在艺术的幕后捕捉一场“飞翔的梦”。为了定格这梦幻瞬间,我紧盯演员跳跃的弧度,让光束穿透烟雾的朦胧,与肢体的张力交织,后台设备的剪影也成了画面的一部分,让舞台剧的艺术感染力从台前延伸至幕后。每一次快门,都是在捕捉光影与肢体碰撞出的艺术火花,让《直上云霄》的梦幻感在镜头里凝成了一段可回味的艺术叙事。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袁佳佳)
这张照片拍摄于赤坎古镇内的和平鸽聚集地,我本在记录古镇建筑的沧桑,却被这“鸽群突袭”的意外场景抓住视线。迅速聚焦时,特意保留了复古建筑的斑驳背景,让白鸽的洁白与游客的开怀笑容形成强烈反差,每一只振翅的白鸽都是动态的惊喜,而游客从意外到尽兴的神情变化,在快门按下的刹那,成了赤坎古镇里人与生灵共鸣的鲜活注脚,这种不期而遇的温暖,正是街头摄影最迷人的馈赠。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李洁)
在开平自立村,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是侨乡历史的缩影。我选择仰拍角度,让中西合璧的牌坊在画面中更具层次感,飞檐的精巧、雕花的细腻与西式构件的融合在镜头里一一铺展。特意将绿树的光影纳入画面,既为建筑增添了生机,又反衬出侨乡建筑的岁月沉淀。聚焦“雕花”牌坊的细节时,能真切感受到一砖一瓦里的工艺温度,每一次快门都是在捕捉侨乡历史的缩影,让建筑的美学与家国情怀的厚重,在镜头中凝成对侨乡先辈智慧与故事的敬意。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 文继强)
在开平自立村看到这片田野,只觉满是质朴的生机。我将镜头向远方延展,让翠绿作物的起伏与村落、山峦的轮廓交织,电线杆的孤影为画面添了几分乡土的诗意。捕捉风过田野的刹那,每一缕草浪的律动都像土地在低语,把侨乡田园的质朴生机与宁静开阔定格下来。这片田野让我真切感受到,侨乡的故事不止有碉楼的厚重,更有土地滋养世代的安稳恬淡,镜头里的每一处绿意,都是对这份乡土深情的生动注解。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 文继强)
这张照片摄于侨乡故事民宿的一个房间内,一进门就被满墙书籍与怀旧陈设的融合感击中。细看书架的书籍排列、墙面的装饰细节,再到茶桌上茶具的摆放,每一处都藏着民宿的文化用心。按下快门的瞬间,真切感受到这里是阅读、品茗与怀旧的共生地,每一个角落都在传递让心灵沉静的力量,这种文化底蕴的具象表达,正是我想通过镜头留住的民宿灵魂。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张雅琨)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黄飞鸿纪念馆里的舞狮表演。我被舞狮在高桩上威风凛凛的姿态和传统文化活动的魅力所震撼。表演过程中,我密切关注狮子的动态,在它跃上高桩、展现出最具表现力的神态时,迅速抓拍。这个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的活力与震撼。舞狮不仅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能用镜头将其记录并传递出去,我感到非常有意义。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张雅琨)

这张照片拍摄于开平仓东村,当时我们正在碉楼附近拍摄素材,我被碉楼与水景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所吸引。几座饱经风霜的碉楼静静矗立水边,斑驳的墙体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诉说着百年侨乡的历史与沧桑。照片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厚重的历史韵味。碉楼不仅是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能通过镜头捕捉下这水天一色、楼影相融的画面,仿佛完成了一场与过去的对话。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张雅琨)
这是我在国艺影视城的“广州街”场景中,捕捉的复古建筑照片。我特意将“华强公寓”招牌作为视觉核心,把斑驳墙面痕迹一一纳入画面,构建出充满质感的“历史感框架”。画面中那把旧椅子与行人的存在,为复古场景增添了生活的烟火气,仿佛让老广州街的过往在眼前鲜活起来。在影视城诸多造景里,我独爱这种蕴含人文历史的角落,每一次快门都是与旧时光的一次对话,让镜头成为解锁复古建筑人文故事的密钥。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1班 薛永琴)
这是第一天在佛山酒店拍摄的城市一角。我被清晨的佛山城市层次震撼。构图时将画面分为三部分:近景是布满防盗窗的老楼(细节感),中景是密集的红顶民居(色彩块),远景是高楼与远山(开阔感)。在我按下快门键的那一刻,我开始期待了解佛山这个城市。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 张雅琨)
在南风古灶参观时,我聚焦于手与剪影的互动细节,让剪纸的轮廓线条与发丝的细腻感在画面中清晰呈现,背景的剪纸作品也为画面增添了传统工艺的氛围感。当接过这张现场剪裁的剪影时,我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妙——每一处轮廓的勾勒都藏着手艺人的巧思,把这份实习中的“惊喜彩蛋”定格下来,不仅是记录一张剪纸,更是留存了与传统工艺邂逅时的那份触动,让手工艺术的温度在镜头里有了具象的模样。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 汪涓清滢)
醒狮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贯穿了我们这次实习采风的全程。它的萌趣神态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鲜活。聚焦醒狮的每一处细节,从夸张的眼妆到装饰的纹理,都能感受到岭南醒狮文化的生动表达。从祖庙的动态表演到街巷的静态装饰,镜头里的每一次定格,都是在触摸岭南文化的脉搏,让我对醒狮从初识到深爱,这份文化的魅力在画面中愈发清晰可感。
(供图: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 汪涓清滢)
本次专业实习中,同学们以镜头为笔,在江门、开平、佛山的土地上挥洒青春创意。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独特的观察,一段难忘的记忆,更是青春与岭南风情的热烈共鸣。展览落幕,但同学们探索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愿这份对影像的热爱,伴随他们继续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文:全体同学、叶丽璇、刘珍珍老师、毛蓉老师
图:全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