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Focus
教学实践

大导演与小县城

作者: 时间:2020-11-09 08:56  浏览:

   

大导演与小县城

崔启月

一.“汾阳小子”

“每次落笔都会落泪,先是听到钢笔划过稿纸的声音,到最后听到眼泪在纸上的滴答声。这种滴答声我很熟悉,夏天的汾阳暴雨突至,打在地上的第一层雨就是这样的声响,发白的土地在雨中渐渐变黑。雨打在屋外的苹果树上,树叶也沙沙地响,树会生长,果实会成熟;泪落白纸,剧本会完成,电影也会诞生。原来作品就像植物,需要有水。”

这段文字表达了贾樟柯浓浓的乡愁。

与注重历史反思的第五代导演不同,中国第六代导演更着重于挖掘社会底层的现实和人性的丑陋面。贾樟柯就是其中之一。谈到书写乡土,贾樟柯更是其中的代表。

他的镜头或者故事似乎都未离开过故乡,那里有一起长大的伙伴,有曾经暗恋过的姑娘,有给予他温暖的亲戚朋友……故乡,对他来说,是最珍贵的宝藏。贾樟柯的故乡汾阳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在行政规划上,隶属于中国山西省吕梁市。年少时,贾樟柯拼命地想离开汾阳,于是23岁的他怀着当导演的梦想,。从山西去到北京,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二十多年来,虽人一直漂泊异乡,但在他的作品里,除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是记录着他记忆深处的故乡。2019年5月9日举办的第一届吕梁文学季的主会场,就在贾樟柯的老家贾家庄举办。作为吕梁文学季的组织者,他几乎出现在每一场官方活动上,每一次演讲,内容都难离故乡。

一个远在山西的偏远县城,街道、房屋、集市、树木、虫鸣、甚至空气里的灰尘,在贾樟柯叙述的故事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汾阳,他的故乡,是他假想空间的中心,是电影虚拟空间的现实原型。以此为基,构建出了他的内心整个遐想空间,并映射到了他的电影世界里。《山河故人》中,未来的“到乐”虽只会讲英文,却也忘不了故乡,故乡与他,仍有密切的联系。

二.“故乡三部曲”

《小武》《站台》《任逍遥》是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每一次拿着笔面对白纸,思绪就不由得回到故乡。” 带着无数愁绪与伤感,写下了有浓浓故乡味的三部曲。

《小武》讲述的是生活在中部某小县城的梁小武在接连失去友情、爱情和亲情后最终失去自由,成为囚徒的过程。拍摄地点,就在他的故乡山西汾阳,对白选用的也是晋语汾阳方言。主人公梁小武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小偷,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与文化处在一个强烈的转折期。贾樟柯通过刻画小武这样的边缘小人物,反映了整个时代中人们焦虑、烦躁的普遍心态,赋予了整部电影强烈的真实感。再加上其中选用大量的非职业演员,让电影更具现实色彩,同时,观众也从中看到并了解了他的故乡。

《站台》是“故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站台》讲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由“寻找”到“回归”的成长故事。2000年,该片获得第57节威尼斯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与第一部不同的是,《站台》是家乡年轻人的成长故事。相同的是,仍是故乡汾阳的故事。这部《站台》更像是贾樟柯的个人成长回忆录。后来,他在节目《朗读者》中讲了这样一段记忆。贾樟柯在初中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他发现,原来汾阳就只是一个小县城,10分钟的路程就能走完。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想象远方,10公里之外是什么?100公里之外是什么?也更加迫切地想要去看看远方。于是,他和同学偷偷到30里外的孝义看火车。一路寻找,终于看到一列拉煤的慢行火车,从远方缓缓开了过来。在这条铁路上,几个孩子持注目礼望着火车走远,满满的仪式感。相似的场景后来在电影《站台》中出现,令人熟悉又怀念的县城,县城中的年轻人,老百姓生活的影像……二十年了,贾樟柯走出了故乡,也始终还在故乡。

“故乡三部曲”的第三部是《任逍遥》。“在回北京的长途车上,偶翻报纸,发现东北发生少年抢劫案。少年抢劫犯知道此去危险,想给母亲写几句话,却不知道如何落笔,便抄了任贤齐《任逍遥》的歌词,算是写给母亲的知心话。”于是,就有了《任逍遥》的构思。《任逍遥》是由贾樟柯执导并编剧的剧情类电影,讲述了两个少年为摆脱无尽的无聊而去抢劫银行的故事。叙事背景设定在山西大同,大同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城市正经历着痛苦的变迁,该片也是将残破、废弃的工场作为一个新时代下的产物赤裸裸的展示在观众面前。

每一部都是小人物,每一部都在小县城,反映的却是大时代下的大环境,普通人下的大情怀。

三.没有县城,万万不能。

“浅层山,万重浪,比不过县城一碗汤。”听到《县城》这首歌,我仿佛看到贾科长在扛着摄像机飞奔。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中,县城具有特殊的位置。县城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空间,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在这里冲突、融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因此成了矛盾又协调的结合体。贾樟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将县城作为故事的中心。与其说是贾樟柯发现了县城,不如说是贾樟柯在县城中发现了中国,进而了解了世界。“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假的,不存在世界,只存在角落。”

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反思。“故乡三部曲”正是他不满现实的结果。在他的小县城故乡里,见识过无数难忘的人和事,成就了他笔下的故事。“电影是我的国,里面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世界。”

一次回乡探望,聚会上朋友的一句话让贾樟柯痛哭流涕。“你什么时候要孩子?”这是亲人才会问的问题,这才是亲情。2015年12月26日,贾科长更新微博:雾霾,下决心搬离北京。同样是一句话,他告别了文化中心北京,回到了故乡山西汾阳,开设“山河故人家厨”电影主题餐厅、筹建贾樟柯艺术中心、筹建种子影院、在平遥办起了国际电影展……看上去,很疯狂。他说自己可能也是一个浪子,有一天也会卷起铺盖,然后去到另一个地方。但他会把家放在心里面,跟着他一起走。精神,会永远在故乡。

四.“只有远离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从汾阳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全世界,让我觉得人类生活极其相似。人总得面对一些相似的问题,都要面对时间、承受同样的生命感受。这让我更加尊重自己的经验,我也相信我电影中包含着的价值并不是偏远山西小城中的东方奇观,也不是政治压力、社会状况,而是作为人的危机。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变得相当自信。”

从山西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山西;从“故乡三部曲”到《山河故人》再到《江湖儿女》……一个平凡又坦率的“汾阳小子”,用电影讲述家乡,用家乡映射世界。他让我们知道,当我们探索于宇宙当中时,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原点,那个原点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就是故乡。贾科长也依旧会带着故乡的故事,走向一个个国际电影节,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他的原点,他记忆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