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置身四十年代上海百乐门的纸醉金迷,转角便踏入八十年代香港步行街的熙攘烟火,而穿过一道城门,又直面紫禁城的恢弘大气……这种跨越时空的“穿越”,正是西樵山国艺影视城的日常。我们熟知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却鲜少知晓一砖一瓦搭建“真实”梦境的产业逻辑;赞叹导演的巧思与演员的演技,却未必看清支撑行业运转的专业基石。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而言,这些“幕后密码”恰是连接课堂理论与行业实践的关键密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获得了一张“幕后通行证”。2025年11月6日,人文艺术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系学生在毛蓉老师和刘珍珍老师的带领下,手持“幕后通行证”走进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电影魔术之旅。
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坐落于广东佛山西樵山山麓,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既是华南地区规模宏大、场景齐全的专业影视制作中心,更是活化展现中国近代历史风貌与城市变迁的“活态传播课堂”。

(影城讲解员讲解影城发展历程)
行走在高度还原的香港街、广州街与上海街,每一处场景都成为新闻传播的具象教材。这里是热门电影《追龙》《热辣滚烫》及即将上映的《旺铺开业指南》的取景地,大家直观理解了“场景构建”在影视传播中的叙事价值,也印证了课堂上“媒介场景理论”的现实应用。



(同学们在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内参观拍摄)
踏入百乐门内部,影视城影视协拍总经理陈军老师的分享,更让这场专业实习实现了从“看场景”到“悟行业”的深度跨越。结合自身从业经历,陈军先生聚焦新闻传播行业的核心议题,剖析了流媒体崛起、短视频冲击下的行业变革:“早年我们的广告剧组有一百二十人,现在四五个人就能完成十条广告的拍摄任务。”他指出,这种“小成本、低投入”的趋势,正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意驱动”,而这恰恰与新闻传播专业“内容为王”的核心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无论未来从事影视制作、广告策划还是新媒体传播,强大的创意能力和对用户情感的精准把握,都是新传学子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随后,陈军老师以“两人见面镜头怎么拍”的设问,向我们展示了创意的重要性。在同学们思索之后,陈军笑着给出了答案:“先判断关系,再通过皱眉、犹豫、眼神躲避等细节,用镜头语言传递矛盾心理,这才是让内容出彩的关键。”“这番讲解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课堂上“蒙太奇”“镜头叙事”等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明白了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情感与思想的精准表达。

(陈军老师分享中)
谈及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陈军的分享更具前瞻性:“AI已能生成光影、构图、色彩堪称完美的视频画面,技术指标甚至超越实地拍摄。”但他强调,新传学子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AI难以企及的人文内核——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生活洞察、充满温度的情感共鸣。这与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的定位不谋而合,也为同学们指明了专业发展方向:拥抱AI技术,深耕人文传播,成为既懂艺术叙事又能驾驭先进技术的跨界者,才能创造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伟大作品。

(同学们认真听讲座中)
“在来到影视城之前,我以为媒体工作只是简单的拍摄剪辑,架好相机找好构图就行。”22级传播2班的裴毛妮同学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但通过今天的实习我才明白,镜头语言背后是对传播对象的精准洞察,陈军老师用浅显的语言讲透了蒙太奇的本质,也让我意识到新闻传播是一个需要深耕创意与情感的专业,未来我还有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扎实掌握。”
当新闻传播的课堂理论遇见真实的产业场景,知识的脉络便愈发清晰。此次实习中,恢弘的明清宫殿是“传播场景构建”的活教材,风情各异的街巷是“文化传播载体”的具象样本,行业前辈的真知灼见更搭建起理解“内容生产全链条”的专业桥梁。这场“幕后”之旅不仅让同学们直观印证了媒介场景理论、镜头叙事、创意传播等专业知识,更重塑了对行业的认知——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浪潮中,唯有将扎实的叙事功底、敏锐的人文洞察与开放的学习心态相结合,方能练就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全体师生在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内合影留念)
尽管旅程已落幕,但它点燃的专业热情与思考将持续照亮未来的创作与传播之路,让同学们在找到“文旅与影视交融”“内容有效传播”答案的同时,更明确了作为未来传播者的使命:用专业能力传递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内容,在时代变革中坚守新闻传播的人文底色。
文:王雨萱、毛蓉老师、刘珍珍老师
图:汪涓清滢、李洁
视频:袁卉垚、但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