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旅融合”的政策新风,遇上五百年不熄的窑火,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2025年11月6日,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系的20余名学生在毛蓉老师和刘珍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佛山南风古灶,一堂在窑火旁进行的探寻文化传播根脉与创新路径的实践课堂就此展开……
南风古灶,这座从明朝正德年间“火”到现在的龙窑,是名副其实的“陶瓷活化石”。古灶窑身倾泻而下,每一片匣钵都烙印着岁月的痕迹,充满着视觉符号的张力。行走在古灶群与明清古民居群之间,每一处景观都自带历史滤镜,成为文化传播的生动案例。
(历史深厚的南风古灶)
在这里,龙窑依山而建的独特形态,是“场景构建”的原始范本;窑工们仍坚持的古老柴烧技艺,是“非遗活化”的现场展演;而窑尾那棵被赋予美好寓意的古榕,则完美诠释了“民间叙事”如何通过符号化融入大众传播。同学们纷纷举起相机,捕捉龙窑的磅礴气势,记录匠人手上的岁月痕迹,拍下泥土在转盘上“活过来”的奇妙瞬间。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南风古灶进行参观学习)
“快看这个光影!”有同学兴奋地喊道。午后阳光穿过古老砖瓦,在窑壁上投下迷人的构图,我们瞬间化身为追逐光线的“猎人”。课堂上的“视觉叙事”“符号建构”,在这里变得触手可及。
(正在拍摄光影变化的同学)
在古榕树下,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现场策划会”,围绕“如何为南风古灶打造新媒体传播方案”展开头脑风暴。“我们可以利用VR技术带用户‘云游’龙窑,体验开窑的震撼!” “这些陶艺作品背后的匠人故事本身就是极具传播力的内容!”……思想的火花在窑火旁碰撞,大家意识到:新媒体传播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创造性转化。
(正在讨论策划的老师和同学们)
两位老师也引导我们思考:南风古灶最打动人的,是它无法复制的“真实”和“鲜活”——不灭的窑火、匠人手心的温度、泥土被赋予生命的瞬间。这提醒我们,传播在于用技术去传递人文内核与现场温度,让技术为文化赋能,而不是替代文化本身。
“来之前,我对文化传播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写文案、拍视频,”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3班的李洁同学分享道,“但今天,亲手触摸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窑砖,亲眼见证工匠们心手相传的专注,我才真正理解了我们的传播,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这份对文化本身的深度感知和敬畏之心。”
(正在拍摄书法表演的同学们)
“把课堂搬到窑火边,大家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讨论,是在真实场景中才能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相信这次经历会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做有根、有魂、有温度的内容创作者,”毛蓉老师欣慰地说道。
(全体师生在南风古灶内合影留念)
当现代传播理念遇见不熄的窑火,南风古灶点燃的思考仍在延续。作为未来传播者,我们更需深入文化源头,汲取经时间淬炼的从容与深厚,练就不可替代的内容创新力与人文洞察力,以专业守护文化火种,用创新表达让古老窑火在新时代持续发光。
文:王雨萱、毛蓉老师、刘珍珍老师
图:李洁、汪涓清滢
视频:但艳艳、袁卉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