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实践教学、推动产学融合,2025年11月7日,人文艺术学院22级新闻传播系的同学们在传播学教研室主任毛蓉老师与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刘珍珍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第三天的专业实习。为近距离感受媒体融合前沿生态,师生们实地探访了广东省江门日报社,并与江门日报社的领导专家们开展了一场细致的选题交流会。随后师生在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街头采风,在行走中读懂侨乡文化,在实战中锤炼专业素养。
第一站:探访江门日报社,感知媒体行业变革
(我校师生赶赴江门日报社开展专业实习)
印刷厂里触摸新闻“工匠精神”
走进江门日报社印刷厂,油墨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江门日报社印务中心文卫红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印刷车间,了解报纸从制版到印刷的全过程。制版、印刷、输纸、发行四个核心动作都在此进行。先进的印刷控制系统、庞大的轮转印刷机以及高架在头顶、钢铁巨龙般的报纸传送带,让参观的同学们深感震撼。
为了在清晨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印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凌晨便和这些设备们开始工作。从一份份沉甸甸的报纸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新闻人的“工匠精神”——不仅是记者的妙笔,还有印刷人员的精准把控。
(师生们参观报社印刷厂)
(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可在数小时完成大量报纸印刷)
站上新闻发布“C位”的演播厅
江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司徒俊杰带领师生依次参观了导播室、化妆间与核心演播区,揭开新闻节目制作的幕后流程。演播厅,是新闻人的“梦想舞台”。专业的灯光、多机位的摄像机、复杂的导播台,瞬间将同学们带入“新闻发布会”的实景现场。22传播2班的裴毛妮同学勇敢走上主播台,亲身体验“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台下同学笑赞:“还挺有主播范儿!”。
(司徒俊杰副主任给同学们介绍导播室设备使用方法)
(舞台上体验“主播”的裴毛妮同学)
直击融媒“最强大脑”的“中央厨房”
江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钟建基介绍,新闻编辑中心是江门日报社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区域性大数据文化产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日报社已构筑“权威大报+TV端+PC端+APP端”的大数据文化产业平台,并打通各平台间的内容、用户,实现报纸、网站、移动端的全媒体运营。目前,以江门日报官方微信为主账号的微信矩阵,已形成强大的信息推送和舆论引导力。江门日报官方微信成为江门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公众号之一,在广东省内,长期居全省纸媒公号前5名,排在一些省级大报前列。
江门日报社设置有学习强国江门学习平台编辑部,联动市直机关工委、江门市公安局、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通讯站,着力在全市范围构建起集内容建设、信息采集、学习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在线融媒学习平台。
江门日报社与北大方正合作,引进了全媒体“一体化采编”生产系统,即全媒体“中央厨房”。该系统具备为报纸、网站、移动新媒体提供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编辑流程管理、跨媒体选题策划管理、多渠道新闻发布管理等功能,可实现多媒介融合发展 。
(钟建基副主任展示并介绍“一体化采编”生产系统)
(我院师生们在新闻编辑中心合影)
座谈交流·业界倾囊相授
(江门日报社领导与我院师生座谈)
座谈会上,江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徐铃静主持会议,他提出,作为武汉文理学院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江门日报社将持续推进校企沟通,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媒体后备军。
江门日报社副总编辑谷江民率先致辞,对我校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我校学生来江门日报社开展专业实习。他表示,江门日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拥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平台与一线采编经验,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的宝贵机会。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内容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为媒体行业注入新鲜活力与创造力。
(从左到右:谷江民副总编辑、徐铃静主任发言)
随后,江门日报社95后骨干记者龚静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给同学们分享了爆款短视频新闻的创作心得。龚静老师详细拆解了自己报道台风来临、火灾救援小妙招、用AI做新闻等视频作品的具体制作思路,总结爆款短视频新闻的制作技巧,并鼓励大家积极拥抱AI新技术增加作品创新性和趣味性。在《少女寻宝记》系列新闻短视频中,创作团队将江门鹤山的蓝龙虾塑造成“金峡虾奈尔”,突出这个夏天本地小龙虾市场中特色产品的优质性,作品IP化策略及幽默化表达令人影响深刻。
(龚静老师讲座分享爆款短视频制作经验)
在此次座谈交流会中,还设有报社专家对学生们微纪录片选题点评和指导环节。五个小组组长李丽娜、袁卉垚、熊奕欣、裴毛妮、刘笑言依次汇报本组微纪录片选题,专家们充分肯定创意的同时也给出了精准的“神助攻”。
(各组组长向报社记者汇报开平采风微纪录片选题)
(左:李丽娜同学,右:袁卉垚同学)
例如,李丽娜小组关注到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型实景演出《归途》剧组中的青年演员,通过挖掘《归途》幕后细节,展现新一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助力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该选题兼具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对于该选题,江门日报社副总编辑谢敏指出,拍摄人物类作品需要与人物多对话,除主演外还需采访其他主创团队成员、游客等人物,并扩充侨史文化提高作品立意。他还鼓励同学们运用年轻人思维开展拍摄,制作出更具网感和年轻叙事特色的微纪录片作品。
(谢敏副总编辑给出指导性建议)
袁卉垚组计划以“仓东计划”负责人沈益民老师为核心拍摄对象。原希望采访沈老师及其夫人,因夫人事务繁忙,可能仅以沈老师为单一主线,遂向导师征求拍摄建议。
龚静记者提出,避免打造“完美人设”,拍摄单一人物则可挖掘与该人物有关的真实细节与项目发展中面临的瓶颈、抉择等曲折过程,从而增强叙事张力。形式上可尝试数据可视化、情景再现等新颖表达,同时因拍摄时间有限,需每日复盘查漏,做好素材整理与场记统筹。
此次交流会,面对采访联络难题,江门日报社不仅提供备选方案,还进一步帮助团队理清思路,令同学们茅塞顿开。
(我校师生们和江门日报社领导在报社前合影)
长堤采风·在《狂飙》取景地寻找侨乡印记
午后,师生们前往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专业采风。这条承载侨乡记忆的街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该地还是影视作品《狂飙》的取景地之一,这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场景,也自然成为了同学们镜头下捕捉和诠释的生动主题。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深入了解街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在采风过程中,师生们系统记录了街区的建筑风貌与空间特征,深入观察影视作品与现实场景的紧密关系。
此次采风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文化解读,同学们深化了对侨乡文化的认知,提升了影像叙事能力,也为后续微纪录片收集视频素材。
(同学们在《狂飙》拍摄点采风拍摄)
(同学们了解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并取景拍摄)
晚间复盘·思维碰撞点燃创作火花
返回酒店后,各小组在老师们组织下紧锣密鼓地开展复盘研讨及作品制作。同学们系统梳理日间采集的影像素材与访谈资料,围绕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拍摄手法和剪辑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讨过程中,师生们结合在江门日报社的所学所感,重点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创作的新要求。各小组对照专业标准,重新审视拍摄计划,对分镜头脚本、采访提纲和拍摄动线进行了细致优化。通过集体研讨,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创作方向,完善了执行方案。
(小组同学正在沟通微纪录片脚本创作)
(毛蓉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新闻作品)
(刘珍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新闻稿件)
从江门日报社“中央厨房”的融媒实践,到长堤街头的文化寻根,此次江门之行不仅搭建起学界与业界的对话桥梁,更让同学们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媒体变革,在历史脉络中感知传播使命。
征程继续,步履不停。期待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实习中,以镜头记录时代,用叙事传递价值,讲述更动听的侨乡故事。
文:郭凌云、刘珍珍老师、毛蓉老师
图:熊奕欣、薛永琴
视频:张雅琨、李茹萍